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宁波论坛-宁波人上宁波论坛-宁波人气社区-中国BBS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社区广播台

查看: 2225|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旅游资讯] 海口十二五规划:建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5-13 14:05: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首帖超炫看图|主题超炫看图
 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年-2015年)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海口市委关于制定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统揽海口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第一节 “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克难奋进、开拓创新,紧紧抓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重大机遇,有效应对一系列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夯实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运行质量向好、效益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超额完成。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590.55亿元,较“十五”末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3万元,是“十五”末的1.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19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2倍;财政总收入163.71亿元,是“十五”末的2.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6.94亿元,是“十五”末的2.4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6720元、6155元,均是“十五”末的1.7倍。
  二、三次产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时期,我市积极扩大产业规模,着力优化产业结构,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为6.4:23.8:69.8。一是现代农业发展迅速。设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电子农务和农业科技110覆盖主要镇、村,农业附加值明显提高。二是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产业关联度提高,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汽车制造、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光伏产业成为新亮点。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中心初具雏形,商务会展业焕发新活力,商贸圈、专业市场、农村市场稳步发展,景区(点)升级改造加快,高尔夫、游艇等新业态形势喜人,休闲娱乐、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期。
  三、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对外交通体系和城市主干路网,交通状况进一步改善。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成效显著,城市旅游化改造全面推进,骑楼历史文化街区等文物的保护与开发启动,城市形象明显提升。组建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实施“大城管”体制,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生态文明村建设扎实推进,率先在全省实现行政村道路硬化通车,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基本解决,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建立市、区、镇三级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和四级预警机制,城乡排涝防灾设施大幅改善。
  四、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每年新增财力的70%用于民生事业,五年累计投入超过250亿元,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就业工作扎实推进,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左右。文化事业改革不断深化,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市人民医院综合楼等医疗设施投入使用,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实现全覆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98%以上,城乡低保水平明显提高。义务教育债务和学位紧缺问题基本解决,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共建廉租房5010套、经济适用房13757套,部分住房困难家庭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五、生态文明建设出成效,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白沙门污水处理厂二期、长流污水处理厂建成,中心城区污水截流并网基本完成,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不断完善。循环经济发展良好,高耗能产业基本淘汰;环保汽车、生物制药等产业加快发展;节能建筑业发展迅速。公园、街边绿地、小游园等改造加快,城市生态进一步优化。省下达环保指标全部完成。主要江、河、湖、库、近岸海域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空气质量优良率100%,森林覆盖率38.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5平方米,2008年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 “十一五”新标准复检的城市。
  六、改革开放继续深化,社会发展活力增强
  强区扩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实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完成。促进社会组织发展效果显著,社会组织发展活力增强。事业单位改革扎实推进。农村综合配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基本完成,农村宅基地确权工作启动。国有企业、投融资和财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效益提升,城市投融资平台优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行。与东盟、“泛珠三角”、环北部湾等区域的合作明显加强。
  七、民主法治建设加强,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明显,各级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依法治市、依法行政全面推行,“平安海口”建设效果显著,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全面落实,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稳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统战、民族、宗教、侨务等工作取得新进步。双拥工作积极推进,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第二节 “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海口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全球经济步入后危机时代,技术创新和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发展孕育新突破,有利于我市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我国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发展,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有利于我市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深入实施,吸聚大量的人才、资金、项目、信息,有利于我市做足省会中心城市文章,在产业培育、城市发展和区域合作等方面谋求更大作为。同时,我市多年扎实基础工作的累积效应日益显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进入加速期。
  但也必须看到,一方面,国际外需环境更加复杂,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难度加大;同时,周边市县的加快发展带来更大竞争压力。另一方面,我市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工业大项目、大企业少,产业关联度不高,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服务业大而不强,现代服务业比重不高;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中心城市功能不够完善;促进居民增收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繁重;社会管理创新还需加强,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比较大;体制机制仍然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总之,“十二五”时期,我市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对诸多挑战,机遇大于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大开发、大建设的关键期,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必然加速。我市必须紧紧抓住发展不足这一主要矛盾,牢牢把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通过加快发展解决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
  第三节 “十二五”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重大机遇,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兴市、文化强市、开放活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富民强市为主线,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强化省会中心城市功能为支撑,着力壮大实体经济,着力改善民生,着力提升城市形象,着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最精最美省会城市。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努力做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同步,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同步。
  坚持富民强市,改善民生。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就业、改善群众生活,努力建设中外游客的休闲乐园和全市人民的幸福家园。
  坚持生态立市,环保优先。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珍惜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
  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打破体制障碍,破解发展难题,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争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坚持争创优势,强化辐射。充分发挥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进一步增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省会中心城市集聚效应和辐射能力,率先在全省实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目标任务。
  第四节 “十二五”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海口要努力打造环北部湾和海南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全市人民共建共享的温馨城市,全省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经贸文化交流中心,全国一流的热带滨海商务休闲和娱乐目的地、国家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基地。
  “三市”
  环北部湾和海南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全省科技信息、人才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等综合服务中心地位;加强环北部湾区域合作与交流,强化环北部湾和海南国际旅游岛中心城市地位。
  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探索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深入开展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循环利用和生态系统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全市人民共建共享的温馨城市。坚持民生优先理念,更加关注农村地区和困难群体,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急需的民生问题,实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打造舒适、和谐的温馨城市。
  “两中心”
  全省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以国家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契机,加快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壮大实体经济,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创业型城市。
  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经贸文化交流中心。加快连接岛内外交通枢纽建设,完善城市出口路和市内主干路网,形成以海口为中心、覆盖全岛、畅通便捷的立体交通网。以国家、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为契机,利用落地免签证、水域开放、低领空开放等优惠政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参与国际国内经济技术合作与文化交流,构建环北部湾区域经贸、科技、文化交流平台。
  “两地”
  全国一流的热带滨海商务休闲和娱乐目的地。打响户外有氧运动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两大品牌,加快旅游管理改革,按照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推进旅游要素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把海口建设成为集休闲度假、商贸会展、康体娱乐、文化体育、购物观光为一体,国内外一流的热带滨海商务休闲和娱乐都市。
  国家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基地。提升马村港、海口港等基础设施水平,推动南海资源开发企业总部入驻,加大人才引进,完善海洋科研、科普和服务保障体系,为南海资源开发提供智力支撑和综合服务。
  根据上述总体发展目标,未来五年要努力完成以下经济社会发展任务:
  经济规模实现新突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00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00亿元以上;人均GDP超过4.5万元,跨入全国中上城市行列。
  结构优化取得新成效。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大于1.5%,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旅游、商务会展、现代物流、体育休闲等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新能源、新医药等新型工业投入大幅提升,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成效显著,附加值大幅提高,基本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城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中心城区功能进一步完善;新片区开发出成效,重点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城市形象大幅提升;中心镇建设见成果,镇域经济显著增强;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城市价值和品质明显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
  民生事业发展达到新高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到30000元以上和11000元以上。努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着重解决重点领域、重点人群的民生问题,在全省率先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体制机制创新出现新亮点。加快旅游管理、镇(街)管理、社区管理、户籍管理等重点行政改革,创建服务型政府。加快财政体制改革,提高财政支出效益。运用城市经营理念,推进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加快城市开发与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发展。落实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金融政策,鼓励金融业创新发展。支持非公企业平等参与竞争,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新标准。文明生态村建设取得新成效,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省下达指标以内,主要江河湖库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近岸海域环境功能水质全部达标,森林覆盖率达到42%,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成为生态文明发展的区域典范。
  精神文明建设创出新特色。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推出更多公共文化精品,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打造具有海口特色的精神文明品牌,塑造城市精神,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建设全国文明城市。
  第二章 科学规划城市布局
  利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机遇,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定位,努力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立足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节约利用,优化功能布局,形成“东进、南优、西扩、北拓、中强”的新格局。
  第一节 区域布局
  充分利用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和区域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强的优势,以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强与广东、广西、港澳台及东盟的合作与交流,完善产业布局,成为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环北部湾区域的中心城市。
  一、区域重要物流基地
  加强交通枢纽点和路网建设,形成对接广东、广西、港澳台、东盟和全省各市县的“水陆空并举、大中小配套、多线连岛外、岛内大畅通”的现代交通体系,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建设临港、临空物流园区,使海口成为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综合保税物流基地和枢纽。
  二、区域特色旅游产业带
  强化琼北-湛江区域旅游合作组织作用,对海上游线路和停靠点进行统一布局规划,统筹保护和开发海口火山群、东寨港红树林、海口湾、海甸岛、新埠岛以及南渡江等旅游资源,并推动与文昌航天城、铜鼓岭和澄迈盈滨半岛等周边市县旅游资源的整合;推出琼北-湛江区域“一程三、区域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
  发挥马村港物流优势,完成综合保税区区位调整,完善“两区八园”(综合保税区:原海口保税区园区、海口综合保税区和临空经济园区〈美兰机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药谷工业园、海马工业园、狮子岭工业园、云龙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推动工业继续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周边拓展,着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制造、旅游装备制造等产业,打造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面向环北部湾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
  四、区域现代高效农业高地
  加强与定安等周边市县合作,利用南渡江流域丰富的土地、水系资源,推动农业科技开发、低碳循环经济与旅游观光休闲高度融合,推动冬季瓜菜、水果、花卉、观光休闲农业等热带特色农业集约发展,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冬季瓜菜基地;深化环北部湾区域的农业合作与交流,科学开发海洋渔业资源,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建设热带现代高效农业高地。
  第二节 空间布局
  突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区域特色,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一、东进
  利用东寨港红树林、南渡江等岸线资源和高校资源优势及空港优势,突出宜学、宜游特色,建设东海岸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桂林洋高校区,着重发展休闲度假、教育科研、空港物流等产业,打造全省人才培育和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国家级滨海生态旅游示范区。
  一、江东新区基础设施:包括新东大桥、东寨港大道北段、椰海大道、江东大道、东海岸滨海路、滨江东路等项目,以及桂林洋高校区和文昌航天城的配套设施。
  二、东海岸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整合提升南渡江滨江旅游度假区板块,江东体育文化主题公园板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公园板块,完善路、水、电、气等配套基础设施,打造国家级度假区。
  三、桂林洋高校区:完善桂林洋高校区基础设施和配套生活设施,加快市内高校向桂林洋聚集,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办学,打造人才培育基地。
  四、司马坡岛文体基地:包括国际大赛高尔夫球场、游艇码头以及相关配套设施。
  二、南优
  加强南郊生态保护,适度发展优势产业。重点推进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长影海南世纪影城、观澜湖康体休闲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观光农业和体育休闲产业,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打造农民增收示范区,建设环北部湾区域绿色生态休闲首选地。
  一、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包括古村落旅游的保护与建设、火山博物馆、光影梦幻旅游区等。
  二、长影海南世纪影城:建设时空转换站、华夏电影古镇、火山梦想剧场、电影主题商业街、影视区、火山峡谷温泉乐园等,打造集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影视公园。
  三、观澜湖体育休闲项目:建设高尔夫球场、大型户外运动休憩园、温泉SPA、酒店会所、娱乐餐饮、商业购物、大型户外表演等。
  四、生态休闲旅游小镇:充分利用生态资源、拓展火山文化,发展农业观光体验游和乡村休闲游,打造红旗特色风情小镇等一批特色旅游小镇。
  五、龙湾国际休闲旅游区:建设三仙公路、谭甲公路、文长公路以及配套供水工程,建成以运动休闲、文化娱乐为主要功能综合休闲社区。
  三、西扩
  科学规划建设西海岸新区,加快推进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五源河文化体育中心等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完善配套生活服务设施,建成聚集高端人才的生态宜居区和全省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
  一、西海岸新片区开发:结合西海岸起步区建设及长流中心镇改造,加快开发金沙湾片区、西海岸南片区,完善医疗、教育、购物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海口新市区。
  二、长流商务区:主要建设商务楼、商务酒店及公共配套设施。
  三、海南国际会展中心:包括会展中心、五星和七星级酒店、经济总部等,发展会展经济。
  四、五源河文化体育中心:包括主体育场、体育馆、音乐厅、游泳跳水馆及附属设施。
  五、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广告、策划与咨询、工艺设计、音像出版、动漫、表演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网络游戏和网络服务等产业。
  六、中商农产品中心市场:主要包括农产品现货交易区、加工配送储运区、总部经济区、综合服务区、国际农业博览中心等。
  七、新海物流园:包括园区内土地平整,市政基础设施、批发市场及配送中心建设等。
  四、北拓
  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大力发展邮轮、游艇、帆板等休闲产业,加快海上人工岛等项目建设,拓展城市空间,有序发展高端旅游地产,凸显海湾旅游休闲城市特色,展现北岸城市的秀美。
  一、现代有轨电车工程(一期):西起火车站、东至万绿园,沿滨海大道建设集交通和观光为一体的轨道交通。
  二、新埠岛开发:建设五星级酒店、游艇俱乐部、室内冰场、民俗文化展馆、水岸商业街、院景式休闲度假示范区等,打造具有滨江滨海特色、自然生态优美的热带风情休闲度假区。
  三、美丽沙开发:建设集文化娱乐、休闲购物、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地标性开发区。
  四、东海岸人工岛:建成集时尚消费、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标志性海湾景观区。
  五、海口湾灯塔酒店:建设超五星酒店及度假酒店别墅、高档住宅及会议中心、游艇码头等。
  六、北岸游艇码头建设:包括秀英港公共游艇码头和海口湾游艇码头,建设游艇码头、风情酒吧街、市民广场、游艇俱乐部、旅游度假酒店等。
  五、中强
  突出综合特色,合理布局产业和生活空间,完善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加强城市路网建设,构建循环有序、畅通便捷的城市路网;加快旧城改造,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业态;建设舒适和谐的生活居住区和现代化的中心商务区。
  一、旧城改造:博义村片区、面前坡片区、朱云路起步区、夏瑶新村等片区改造。
  二、历史文化街区:五条老街骑楼建筑街区和府城历史文化街区,建成南洋骑楼风格建筑群和民族文化特色的精品展区,以及集游、玩、赏、购、特色餐饮为一体的商业区。
  三、大英山商务区:以行政、商务、文化为主,融合大型国际购物中心、免税店、金融保险、文化娱乐、商务和居住等功能,打造现代高端精品购物商圈,建成现代综合型商务区。
  四、海秀商业区:进一步提升明珠广场的规模,积极推进海秀商业广场建设,提升海秀商业区业态。
  第三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新型工业,以绿色、生态、高附加值为特色的现代高效农业,打造支撑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到2015年,形成汽车、食品饮料与农副产品加工、光伏、医药、文化创意与休闲娱乐等5个过100亿元产值的产业集群,培育旅游装备制造、新材料等10个过10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及一批年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
  第一节 现代服务业
  加快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旅游、现代物流、商务会展、文化创意、餐饮购物、体育休闲、金融保险、康体疗养、旅游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构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15年,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0%以上。
  一、发展都市商务旅游业
  发挥省会城市综合配套完善、服务体系健全的优势,加快旅游资源升级改造和旅游要素国际化改造,推进旅游管理改革和旅游产品创新,着力发展特色都市商务旅游产业。重点建设西部现代商务会展休闲旅游区、南部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区、东部滨海生态休闲旅游区、中部滨海都市风情旅游区等“四大精品旅游片区”、和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东寨港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长影海南世纪影城等“三大主题公园”,发展观光度假、海上运动、自驾休闲、节庆赛事、乡村生态等“五大旅游业态”,创建1-2家5A级景区,增强旅游产品竞争力。到2015年,实现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120亿元以上,接待旅游人数达到1200万人次以上。
  加快基础设施的旅游化改造。新开通一批主要景区、旅游小镇、乡村旅游点的旅游公交和观光巴士线路。扩大开放水域,完善海江航道。依托旅游景区(点),完善自驾车营地、房车营地等配套设施。在交通枢纽和主干道、景区(点)、旅游小镇等设置中英(外)文旅游标识标牌。完成旅游厕所改扩建工程。改造金牛岭公园、万绿园、红城湖公园和海口湾公园、滨海公园和世纪公园。建成100公里以上的绿色慢行休闲系统及配套驿站。建成14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以及宣传促销、预订服务等综合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提高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水平。
  推进旅游服务国际化、特色化。对旅游服务要素进行国际化改造,初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行业协会和企业为主体、营销代理机构为补充的旅游营销体系。建成海口港国际联检大楼。加快秀英港区国际邮轮码头配套设施建设,鼓励境外邮轮企业来海口设立经营机构,开展邮轮服务业务。推进旅游企业品牌化集团化和业务创新。按照绿色、环保标准,科学规划,大力发展星级酒店和商务酒店,鼓励发展本土文化类主题酒店、家庭旅馆及经济型连锁经营酒店。2015年,高星级酒店达到12家以上。
  二、发展现代物流业
  加快港口、空港、道路、市场等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由政府职能部门引导、企业运作的统一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园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与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服务信息子系统兼容共享;完善以口岸大型综合性物流基地为核心,以专业化物流中心为配套,以城乡配送为延伸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尤其是保税物流,成为全省现代物流中心。重点建设“三大物流园区”、“五大物流中心”和“五个专业配送中心”。到201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亿吨,集装箱运输达到150万标箱;空港吞吐量达到30万吨。
  一、三大物流园区:临空物流园区(美兰机场北侧)、马村港保税物流园区和新海物流园区。
  二、五大物流中心:府城南北水果蔬菜物流中心、永桂海口钢材物流交易中心、丁村美居生活物流中心、桂林洋水产物流交易中心、中商农产品物流中心。
  三、五大配送中心:南站配送中心、金盘配送中心、灵山配送中心、长流配送中心、桂林洋配送中心。
  三、发展文化产业
  利用历史文化名城效应,推动文化与旅游、工业、体育、会展、娱乐等相融合,使文化产业成为引领海口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0%。
  打响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完成重点文物保护规划、修缮方案编制。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整理,加快历史文化资源市场开发,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重点完成骑楼历史文化街区和府城传统建筑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改造海瑞墓、五公祠、丘浚墓、秀英炮台和琼崖一大旧址等重点文物,建设集旅游、观光、展览、休闲于一体的人文旅游胜地。整合红色文化、火山文化、民俗文化、海洋文化资源,加快传统手工艺和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扶持特色文化精品创作和生产。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采用“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企业独立运营”发展模式,高标准规划建设海南国际创意港,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一站式创意产业运营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业,加快影视、动漫、网游、工业设计、时尚消费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辐射带动工业、旅游产品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到2015年,把海口建成全国知名的创意产业基地。
  打造“娱乐之都”。推进大致坡中国戏剧家活动基地等建设,加快琼剧艺术、影视产业发展。扩大现有文体品牌赛事活动成果,鼓励演艺与旅游资源整合,引进各类演艺企业和专业创作团队,在核心景区打造高品质、有特色的演艺精品。创新文化发展平台,开展精品文化娱乐活动,做到每年引进20场国内外一流的文艺表演精品。丰富大众化娱乐产品,建设主题酒吧、不夜城、大型娱乐中心、艺术馆、演艺厅等文化娱乐设施。到2015年,新增3-5个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文体活动品牌。
  四、发展商务会展业
  制定会展业发展规划,促进会展与商务、旅游等融合,使会展业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鼓励国内外会展专业机构和旅游机构在海口设立分支机构。举办、引进全国性、国际性会议,鼓励各类会展企业举办展览和会议,鼓励企业和行业协会来海口召开年会、培训班、全国性订货会,以及泛北部湾区域的各种经济合作会议。重点培育中国热带农产品交易会、中国旅游商品交易会、游艇展览会、水产品及渔业产品交易会、汽车展销会等会展品牌。全力申办2017年世界石油大会。力争每年举办大型商务会展和专业性会展100个以上,其中2-3个国际知名会展品牌定期定址在海口,使海口成为国内外重要的商务会展中心。
  五、发展体育休闲业
  加快发展户外有氧休闲运动产业和体育赛事产业,推动体育休闲与旅游融合。
  加快高尔夫产业发展。编制海口市高尔夫发展总体规划,规范高尔夫旅游发展。把海口高尔夫与旅游论坛办成定期定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推进高尔夫精品项目建设,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尔夫球赛事,发展高尔夫培训等关联产业,延伸高尔夫产业链条,努力将海口建设成世界性的高尔夫之都。
  加快游艇产业发展。编制海口市游艇经济发展规划,尝试在游艇航行、停泊、出入境、交易、保税、海域开放等方面进行管理创新。把海口游艇经济论坛办成定期定址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活动。规划建设游艇交易所、游艇俱乐部。加快游艇配套产品、驾驶培训、维修、会展及赛事等产业发展壮大。到2015年建成900个游艇泊位,初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同时,利用低空开放政策,探索推动直升机自驾运动,培育直升机驾驶培训与服务等相关产业。
  六、发展特色餐饮购物业
  充分利用落地免签证、离岛退税等优惠政策,科学规划商业网点、餐饮布局,鼓励创新,推动特色餐饮、购物业加快发展。
  打造海南国际旅游岛“美食天堂”。挖掘海南和其他地区美食文化,通过连锁经营、特许加盟等形式,大力发展夜间休闲经济。举办海口美食文化节,建成2-3条特色美食街,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餐饮品牌,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美食首选地。
  打造海南国际旅游岛购物中心。优化商业布局,建成美兰机场、国兴大道日月城广场、海秀东路等免税店,充分发挥免税购物政策效应;创新商贸业态,引进新型商业模式,鼓励发展大型购物中心、专业商品交易市场、专卖店、直销店等多种经营模式;提升国贸、大英山等商业片区功能,完成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形成多业态和多功能的综合商业体系。
  七、培育特色康体疗养业
  制定康体疗养业发展规划。利用南药、黎药和海洋药物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和海滨温泉资源,引入国际医疗卫生认证标准,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康体疗养机构,大力发展中医康复疗养、温泉康体疗养、食疗药膳等康体服务;建设西海岸国际康体疗养中心,发展个体化健康体验度假服务,使海口成为集休闲度假、康体保健于一体的康体养生基地。到2015年,力争培育3-5家康体疗养机构,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特色的医疗保健中心与康体疗养中心。
  八、扶持金融保险业创新发展
  全力支持金融保险机构用足、用活国家赋予的金融保险政策,优化网点布局,完善服务设施,创新服务产品。
  鼓励金融业做大做强。支持设立海口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支持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和居民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工作,在机场、旅游区、中心城区等设立外币兑换窗口;探索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国际化程度高、融资能力强、特色服务突出的金融机构落户海口。积极培育企业上市资源,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主体。
  支持保险业拓宽服务领域。支持保险业组织创新、保险产品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鼓励发展农业保险、旅游保险、责任保险,以及适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新兴旅游保险、特种旅游保险和综合性旅游保险等保险产品。鼓励开发邮轮游艇保险。支持保险行业完善旅行社责任险,发展旅游意外险、景点等旅游各环节责任险。
  九、有序发展高端旅游地产业
  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介机构、物业管理企业资质及房地产业各类执(职)业资格的核准及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推行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建立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强化动态监控。坚持高标准、高品质、高端化的开发原则,科学规划旅游地产发展类型、规模和速度,构建高星级酒店、产权式酒店、高端度假休闲住宅等多元化的旅游地产供应体系,打造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的高端旅游度假品牌,以旅游地产资源推动产业发展、促进消费、改善人口素质。支持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TTs)试点,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房地产投融资机制。
  第二节 新型工业
  按照“技术先进、规模经营、布局合理、环保高效”的要求,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70%以上。
  一、完善工业发展平台
  统筹规划园区建设,科学确定园区功能定位,提升园区企业关联度,提高园区土地开发强度,推进工业集约发展,使园区成为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地。到2015年,通过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对现有园区扩容,规划建设临空产业园等,较大幅度增加工业用地,实现园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园区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超过65%。
  (一)综合保税区。下辖“三园”:原海口保税区园区、海口综合保税区和临空经济园区(美兰机场)。围绕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保税服务等三大主要功能,发挥前店后厂作用,重点发展国际转口贸易、国际采购、国际分销配送等业务,带动园区外制造业等产业加快发展,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及环北部湾区域的重要资源配置中心。
  原海口保税区园区。主要发展汽车(海马一、二期)、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机电加工等产业。
  海口综合保税区。重点发展保税物流产业、出口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产业,形成以口岸为依托的高度开放的加工贸易和现代物流运营区。“十二五”时期,重点推动综合保税区和马村港物流园区联动,实现综合保税区扩容、增效。
  临空经济园区。以美兰机场为依托,规划建设空港物流园,在周边配套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花卉等产业。“十二五”时期,力争提升为临空保税物流园区。
  (二)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下辖“五园”:药谷工业园、海马汽车工业园、狮子岭工业园、云龙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主要发展生物药业、汽车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新型工业和创意产业。
  药谷工业园。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海洋医药、南药、黎药等,并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医药产业。
  海马汽车工业园。重点发展汽车研发、制造及相关产业,加快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引进旅游房车的生产。2015年实现海马汽车30万辆整车产能。
  狮子岭工业园。重点发展太阳能电池、电子极硅材料、储能及光伏并网发电技术等新能源产业,及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2015年实现英利1000兆瓦太阳能电池产能。
  云龙产业园。承接市区传统产业的转移,实现扩能和技术升级;重点发展食品饮料、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园。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动漫游戏、影视和音乐制作等产业,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增强现代服务业核心竞争力。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和创业服务中心,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省重点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产学研结合,开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吸引国内外知名机构和企业到海口设立研发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在优势特色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到2015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5家,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35家,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45家,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三、壮大优势产业
  做大汽车、机电、高分子材料与化纤制造、食品饮料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支柱产业。
  汽车制造。完成30万辆整车、30万台发动机、50个配套厂的海马汽车工业园建设。扶持、引进零部件生产配套企业。加快新产品研发,提高汽车综合竞争力。拓展汽车金融业务和产品售后服务,扶持汽车商务服务和会展企业发展。
  食品饮料与农副产品加工。充分发挥热带作物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及高校与科研机构集中优势,加快热带果汁饮料、果酒等热带绿色旅游食品,以及特色民族工艺品开发,加快烟草产业易地技改,建设农产品加工园,成为食品加工制造和供应的重要基地。
  机电制造。以机电制造、电子电器、光机电一体化为主攻方向,推进机电产业系统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新产品开发。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外向型机电企业,规划建设机电产品出口加工区,构建“小而精、小而专、小而优”的配套协作企业群体,形成产业集群。
  高分子材料与化纤制造。紧密对接洋浦、东方油气化工产业,推进丙烯、乙烯等下游高分子材料和化纤制造产业发展,为海南汽车行业、电子信息行业提供原料,促进纺织、服装、建材、包装材料等产业发展。
  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培育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旅游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新能源。加快英利、汉能等新能源项目建设,推动光伏电站并网,建设与建筑物结合的小型光伏发电示范系统,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
  新能源汽车。借助国家节能汽车试点城市政策,加快电动等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争取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基本实现产业化。
  生物制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壮大产业规模。大力发展疫苗、生物芯片与基因诊断等医药产业。支持生物制药企业等在海口建立科研机构,建设南药、黎药和海洋药物研发生产基地,建成中国南方重要的药品研发、教育培训、生产和销售基地。
  旅游装备制造。发展游艇、房车、越野和户外运动装备、潜水设备、高尔夫用具等旅游装备制造业,打造旅游装备制造业基地。
  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为重点,开发支撑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智能岛建设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
  节能环保。强化政策支持和引导,扶持龙头环保企业的发展壮大,加快发展污水、污泥处理与再利用技术设备产业。
  第三节 现代高效农业
  以“两区两园两带一中心”和设施农业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加快农产品流通和深加工业发展,加强专业市场建设,提高农业附加值,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到2015年,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产值占全省的一半以上。
  一、建设现代农业基地
  加强土地整理,做好打井治坡等工作,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七大特色农业产业区,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加强“无疫区”建设,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扶持设施农业发展,推进30万亩土地整治(一期:10.9万亩),探索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新模式;加快1.5万亩池塘改造,大力发展健康水产养殖;推进2万亩花卉基地建设,促进花卉产业加快发展。到2015年,瓜菜面积达到38万亩左右,生态循环农业基地达到15万亩,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达到150个,努力把我市建成全国冬季瓜菜基地、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畜禽出岛出口基地、生态循环农业和设施农业示范基地。
  二、打造全省农产品集散和深加工中心
  建设一批大型热带农产品、水产品、花卉、木材等专业交易市场。扶持农产品冷藏保鲜、加工和配送产业发展,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完成中商农产品中心市场、海南(国家级)水产品交易中心,打造全省农副产品批发交易中心。启动海口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产品加工集约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农业龙头加工企业,打造一批具有热带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到2015年,全市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比例分别达到60%和20%。
  三、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突出“无疫区”品牌,完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基础设施。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建设农产品检测中心,全面落实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例行监测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推动农业规范发展。支持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加快开拓农村市场,带动农村服务业发展。加快镇级农资供应中心建设,完善农资供应体系。加强农民电子信息培训,提高农民应用电子信息能力。构建电子农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农业电子信息进村入户。
  四、推进休闲农业发展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一批乡村休闲观光园区和农业示范展示园区,打造火山文化与西部城郊休闲农业、中部南部红色旅游与生态农业观光、东部滨海原生态与特色风味乡村游三大休闲农业产业带。鼓励与引导采摘篱园、家庭农庄等乡村旅游业态发展。
  一、两区:省市共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两园:现代农业展示示范园、桂林洋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三、两带:休闲农业示范带、羊山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带。
  四、一中心:海南中商农产品交易中心
  一、文昌鸡产业区:以大致坡、三江等镇为重点;
  二、生猪养殖产业区:以海榆东线、海文高速沿线各镇为重点;
  三、火山特色瓜果产业区:以永兴、石山等镇为重点;
  四、热带花卉产业区:以海文高速、海榆东线、琼文公路沿线等为重点;
  五、冬季瓜菜产业区:以南渡江沿岸和羊山地区为重点;
  六、热带水果和作物产业区:以三门坡、永兴等镇为重点;
  七、水产养殖产业区:以演丰、红旗及周边镇等为重点。
  第四节 海洋产业
  充分发挥港口和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物流、海洋资源深加工和休闲渔业,培育壮大海洋经济。
  一、壮大港口经济
  利用区位优势,实施港区功能分离,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港口停泊和中转能力,将海口建成环北部湾区域的重要物流枢纽。把秀英港建设成国际邮轮母港;把新海港建设成客运和商品汽车运输滚装码头;把马村港建设成集装箱、大宗散货运输的重要港口,到2015年力争把海口港区建成亿吨大港。同时,在南渡江入海口建成集渔船避风、渔业集散和加工于一体的国家一级渔港。
  二、加快海洋资源开发
  科学、合理、依法推进海洋资源开发。加快技术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海洋天然气高附加值产品加工、海洋生物医药、渔业深加工等产业。利用北岸优势,大力发展游艇、帆板、海钓等产业。规划建设海洋馆等项目。引导渔民利用现有渔船和渔业设施发展特色渔业休闲游。
  第四章 完善中心城市功能
  发挥省会中心城市优势,强化交通、信息、商务、科研、人才、医疗、文化体育和南海资源开发的服务功能,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高水平的综合服务保障。
  第一节 区域交通中心
  完善交通设施间的衔接,加快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和城市出口路建设与改造,实现港口、铁路与长途汽车运输、城市公交、航空等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加快美兰机场扩建、新海港等交通枢纽点建设,进一步优化城市交通枢纽点布局,重点完成秀英港搬迁改造,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完善城市路网,完成主城区公路市政化改造,探索立交化改造,打通断头路和丁字路。规划新建4个综合客运枢纽、10个农村客运站、5个对外货运枢纽站场。在大型商业设施、新建住宅小区等合理配建停车场,有效化解停车难问题。到2015年,力争主干路网密度达到1.32公里/平方公里,次干路网密度达到2.15公里/平方公里,支路网密度控制在5-7公里/平方公里之间,基本形成以海口为中心、辐射全岛、畅通便捷的立体交通网。
  第二节 信息服务中心
  加快“数字海口”建设,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率先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三网融合”,建成覆盖全市、辐射全省的“大容量、高带宽、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宽带无线城域网和综合化、宽带化和个性化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推进物联网、全球定位系统(GPS)等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完善行政审批电子政务平台,实现政务资源数字化、办公过程无纸化。打造集公安、国土、规划、住建、城市管理等于一体的信息数据共享平台,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加快网络营销等电子商务发展。鼓励综合信息平台网站发展,完善旅游门户网站的宣传促销、咨询、预订、投诉等功能。加强信息人才培养、引进,提高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的信息水平。
  第三节 智力支撑中心
  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促进职业教育跨越发展,培育科技研发机构,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到2015年,实现人才总量年均增长5.7%以上,人才总量达到40万左右,人才效能值低于4.5人/百万GDP,人才竞争力达到全国省会城市中等水平。
  一、提升人才服务中心水平
  打造人才培育基地。力争创建一所市属大学。完善桂林洋高校区配套设施,坚持产、学、研结合,将桂林洋高校区打造成全省人才培育基地和产业孵化基地。建成1-2所全国示范性职业学校,重点打造高尔夫、游艇、保健、旅游等一批具有国际旅游岛特色的品牌专业,培养各类中级应用型人才。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国内知名大企业与高新区等园区实行技术研发对口合作。鼓励扶持专业化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强化科技扩散,探索建立覆盖全省的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完善教育基础设施,推动优质教学资源集团化办学。到2015年,初步形成具有国际旅游岛特色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基地,初步建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研发体系。
  扩大教育开放。引进优质教学资源,探索引入国内外著名院校在海口设立分校,吸引大企业在海口设立培训基地。探索与境外学校间的课程和学分互认,扩大教育国际交流的规模与渠道。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与国外院校联合办学,建设1-2所示范性国际学校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应用型人才。探索双语教学,发展多种语言教育。建设面向世界的汉语学习基地。实施“候鸟引智”工程,利用专家、院士等高级人才来琼休闲度假契机,开展短期讲座、培训等活动。引入国际职业资格标准,广泛开展社会培训和资格认证。
  二、推进人才建设工程
  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人才创新创业扶持、鼓励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发展、城乡区域人才流动引导、教育先行、知识性财产保护、更加开放的人才国际化等七项人才开发政策,切实抓好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引进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开发、热带现代农业人才开发、南海资源开发人才集聚、优秀企业家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开发、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开发等人才建设工程,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选人用人的科学制度,形成有利于吸引人才、发现人才、激活人才的体制机制。
  第四节 商务服务中心
  发挥省会城市生产要素集聚优势,推动商务服务产品创新,促进社会组织发展,打造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商务中心。
  一、建设总部服务基地
  提升国贸区域总部服务功能。结合新片区开发,规划建设大英山商务区、长流商务区等新商务区,将大英山商务区打造为中央商务区。发掘综合保税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商务服务功能,积极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落户海口,在我市设立地区总部,以总部经济带动旅游、新型工业、航空、金融服务等产业发展。
  二、打造全省中介服务中心
  大力发展会计、律师、经济鉴证、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借鉴国际新服务方式和经营模式,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中介服务企业。建立介于政府与市场主体、市场主体与市场主体之间从事监督、公正、协调、沟通、规范等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机构。到2015年,基本形成种类齐全、运作规范、接轨国际的现代中介服务体系。
  第五节 医疗服务中心
  提升医疗水平,强化旅游医疗保障能力,打造海南国际旅游岛医疗保健中心。到2015年,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
  一、健全医疗服务体系
  消除体制障碍,鼓励、引导境外资本和民营资本举办营利性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逐步构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医疗服务体系。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电子病历基本规范》和第三方医院评鉴制度等,建立医疗服务诚信体系。完善快速医疗急救体系,提高紧急救援能力。整合卫生系统信息资源,建立区域化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实现电子医务、医保互通、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的一体化,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和医疗风险。
  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提升市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120急救中心、疾控中心等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将市中医院建设成三级甲等中医院。加强卫生骨干队伍培训,加快重点学科人才引进步伐,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培养“百千工程”,全面提升医疗卫生队伍服务水平。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医疗机构和高素质医疗人才,引入国际医疗卫生认证标准,提高医疗水准,规划建设具有地区先进水平和服务特色的医疗保健中心,提高旅游医疗保障能力,为本岛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第六节 文化体育中心
  完善城乡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体育赛事和训练产业,加快文化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打造全省文化体育中心。
  一、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推进科技馆、规划展示馆、海口琼剧馆建设;完成海南(海口)青少年活动中心、五源河文化体育中心等项目建设,带动全省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推动省图书馆、大专院校图书馆、市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建立手续便捷、对象广泛的图书借阅机制。建立区级电子图书馆。支持省、市博物馆挖掘海南科学、文化资源,创新展品,开展国际交流。完善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配套体育设施,积极发展社区体育和农村体育。探索文体场馆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多元化经营,形成良性运行机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二、加快特色文化体育资源开发
  引进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发展热带滨海特色体育项目。打造好热气球、亚洲沙滩排球锦标赛、高尔夫世界杯、环岛自行车、轮滑等赛事品牌,提升海口城市知名度;推动帆船、帆板、轮滑等基地向市民、游客开放,促进训练产业良性发展;积极探索发展竞猜型体育彩票和大型国际赛事即开彩票。鼓励社会兴办文化产业。设立文化发展扶持基金,培养、引进高层次文化专业人才,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创新万春会、冼夫人文化节、椰风文化节、府城元宵换花节等地方特色节会;创办一批特色娱乐节目;申办国际合唱节,形成独具魅力的海口文化。
  第七节 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基地
  加强海洋科研、科普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建设国家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尽快修编海口市海洋功能区划,科学划分海岸和近海基本功能区。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强化仓储物流能力,为南海资源开发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加强商业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南海资源开发企业总部服务配套设施,推动南海资源开发企业总部入驻。积极引进和培养海洋、油气科技人才,发展海洋生物工程和海洋能源利用等产业,为南海资源开发提供智力服务。扶持鼓励南海资源产品下游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发表于 2011-5-14 09:35:37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5-15 08:47:51 | 只看该作者
路过!帮顶   顶完就闪~
地板
发表于 2011-5-16 00:03:04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1-5-17 00:03:07 |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1-5-18 11:47:07 |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1-5-19 00:02:32 | 只看该作者
我基本上是采用看英语文章的办法,先泛读,再精读,再一句一句看,最后再提纲挈领,总算是明白一点了,当然,也可能还是领悟错了。最后要说的一句话是:楼主,你很牛叉,希望你不是真的有病。   
8#
发表于 2011-5-19 00:03:03 | 只看该作者
楼主你好水呀!
9#
发表于 2011-5-20 00:03:09 | 只看该作者
强烈支持。楼主万岁
10#
发表于 2011-5-21 00:03:06 | 只看该作者
一定要回贴,因为我是文明人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