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常说,海外游子心系家园和祖国。可许多人不甚了解的另一面是,部分海外华人也有难言的“恐归”之痛。前段逢国内过春节,这种感觉更明显。
事件回放:
春节前夕,我和几位今年不打算回国过年的朋友聚在一起聊天,想听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其中一位说,不回家过年是因为公司项目紧,可跟国内家人一解释,家人并不理解,居然在电话里骂她“忘本”!交流起来有困难,她更恐惧回国了。
另一位朋友经济能力有限,但每次回国亲戚总想当然地认为他是上国外“淘金”去了。父母又碍于面子,勒令他必须给亲戚带回“拿得出手的礼物”。考虑到过年还得送出一堆红包,这位哭笑不得:“难道在国外工作就是抢银行?其实我在英国创业跟农民工上北京打工一个性质……”
再有一位,最头疼的则是每次回国的日程安排。她和先生本就不来自同一个城市,加上二人还得回老家,等于回去一共十几天,整个中国都得转个遍。她抱怨:“哪怕给大家带了礼物,只要人没到,也是落个光出力不用心。”
反思:源起家庭等级观念?
有心理学人士对类似现象有所总结,称可分为情感恐归、经济恐归、体力恐归三大类。在我看来,但凡与海外华人扯上关系,三种恐归压力还得翻倍。比方说情感恐归者,担心被扣上“忘本、不爱国、崇洋媚外”的帽子;经济恐归者对不了解国外情况的亲戚有口难言:的确,国外赚得是比国内多,问题是这里的房租、交通、食物……开销也比国内高呀。
如果能好好和家人交流,相互理解,倒也解决了。问题在于部分国内家长还在固守“你长到60岁也是我生的,老子说什么你就得听着”的思维方式,子女也只能欲言又止了。这就涉及到家庭内部成员关系是否平等的问题。
绝对的平等是不存在的,但我们可参考英国的情况。以往和英国朋友聊天时了解到,英国父母认为自己除了在孩子成年之前给他安全、温饱等基本保障外,也拥有两项看起来不太“平等”的权利:管教孩子,决定孩子的宗教信仰。
但这两项所谓的“权利”实则非常有限。首先,据过去十年的统计看,英国有超过70%的基督徒。而基督教认为,所有人在信仰面前平等,孩子是上帝的产业,父母只是托管。相比之下,中国父母可能更倾向于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
另在管教孩子方面,英国的绝大部分父母表示,孩子超过12岁就不会再打孩子,而尝试以“能激发思考”的方式,尽量把对方当做成年人平等对话。比如5岁孩子吃饭撒了一地,许多英国妈妈并不会责骂他,但会要求他自己打扫干净。
英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洛克关于孩子权利的理论或可解释一二。洛克认为,孩子拥有和任何人相同的权利,只不过因其心智尚未健全,所以父母在有限范围内管教孩子是可接受的,但父母不可因为这一优势全凭自己喜好来对待孩子。更不用说在孩子成年以后仍以自己的价值观命令孩子做这做那。
总之,在我看来,部分海外华人“恐归”的表象下,并不止因为各种压力那么简单。深究根源,国内一些家庭中固有的“等级森严”或许给亲人间开诚布公的交流带来了障碍,导致问题恶化。
其实家庭成员间的平等不单是给孩子带来更多自由,也是早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责任心,便也还给父母一个自由人生 |
|